华人社团的根基

刚刚移民来到美国,人生地不熟,融入小区最佳的途径就是参加一些社团组织,在社团活动中,结识新朋友,结交新伙伴,生活才不致于寂寞与孤单。笔者来美国住得久了,对社团也就有了感情。其实,就华人社团而言,有着悠久的历史。著名华裔历史学家麦礼谦先生,对此有着非常深入的研究。在他的权威论著《从华侨到华人》一书中,对华人社团的发端、发展、特征、性质,做了开拓性的论述。
美国的华人社团,具体有多少,恐怕很难有个准确的统计。因为美国是个自由民主的社会,谁要成立一个社团,既不必向哪个部门提出申请,也无需经哪个上级领导批准(也有例外者)。你有意要成立一个社团,打出旗号,招兵买马,少则小猫三五只,多则数十百来号。接着自封或推选出会长、主席、召集人等等,像模象样地就诞生了。过一段时间,成员中若有意见分歧,立马有人拉几个肝胆,改换门庭,重新包装,另一个崭崭新的社团又出现在大庭广众面前。
其实,各种名目纷繁的华人社团,有的寿命长达百年以上,有的则命短夭折,不了了之。笔者好歹也参加过几个华人社团,有的是自愿加入,有的是碍于情面。那么,究竟华人社团的根基何在?就在下参加的一个属于文艺性质的社团来说,它能走过近20年的心路历程,不外乎有着四个方面的基石。一是有执着于文艺的会众,大家同心同德,热衷维护社团的向心力;二是有团队的领军人物,他们无私地出钱出力,热心为会众服务;三是团队会众有自己的作品,大家经常聚在一起,研讨促进提高自身的创作水平;四是团队经常举办各种活动,有自己出版的刊物、网站,为会众提供发表作品的园地;因着有这么可靠的根基,社团得以健康地生存、发展,留下了光辉的一页。
然则,任何社团的生命都是有限的。历史再悠久,成绩再辉煌,随着环境的变迁,人员的代谢,以及种种难以克服的因素,社团也逃脱不了自然规律的局囿。它也会像一切事物一样,从诞生,经历过成长、波折、壮大,以至渐渐步入黄昏。到头来,要嘛成为某君回忆录的几行文字;要嘛,甚至水过无痕,不留下丁点儿蛛丝马迹。不过,对于每一位社团成员而言,重在参与,重在付出,足矣。
(来源:《星岛日报》美西版 / 副刊 / 王性初 2012年4月19日)
美国的华人社团,具体有多少,恐怕很难有个准确的统计。因为美国是个自由民主的社会,谁要成立一个社团,既不必向哪个部门提出申请,也无需经哪个上级领导批准(也有例外者)。你有意要成立一个社团,打出旗号,招兵买马,少则小猫三五只,多则数十百来号。接着自封或推选出会长、主席、召集人等等,像模象样地就诞生了。过一段时间,成员中若有意见分歧,立马有人拉几个肝胆,改换门庭,重新包装,另一个崭崭新的社团又出现在大庭广众面前。
其实,各种名目纷繁的华人社团,有的寿命长达百年以上,有的则命短夭折,不了了之。笔者好歹也参加过几个华人社团,有的是自愿加入,有的是碍于情面。那么,究竟华人社团的根基何在?就在下参加的一个属于文艺性质的社团来说,它能走过近20年的心路历程,不外乎有着四个方面的基石。一是有执着于文艺的会众,大家同心同德,热衷维护社团的向心力;二是有团队的领军人物,他们无私地出钱出力,热心为会众服务;三是团队会众有自己的作品,大家经常聚在一起,研讨促进提高自身的创作水平;四是团队经常举办各种活动,有自己出版的刊物、网站,为会众提供发表作品的园地;因着有这么可靠的根基,社团得以健康地生存、发展,留下了光辉的一页。
然则,任何社团的生命都是有限的。历史再悠久,成绩再辉煌,随着环境的变迁,人员的代谢,以及种种难以克服的因素,社团也逃脱不了自然规律的局囿。它也会像一切事物一样,从诞生,经历过成长、波折、壮大,以至渐渐步入黄昏。到头来,要嘛成为某君回忆录的几行文字;要嘛,甚至水过无痕,不留下丁点儿蛛丝马迹。不过,对于每一位社团成员而言,重在参与,重在付出,足矣。
(来源:《星岛日报》美西版 / 副刊 / 王性初 2012年4月19日)